「我是我創作」

【地理】鄱阳湖:碧波万顷,烟波浩渺

·星球研究所《去江西,看鄱阳湖!》学习笔记。

·地理学习/文段摘抄均可用。

·关键词:鄱阳湖、长江中下游平原、江西。


-


1.


 鄱阳湖盆地成因:

 

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运动,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,地形因此发生起伏。江西北部一些古老的丘陵山地,逐渐沉降为诸多大小不一的洼地。它们逐渐连接、扩大,最终形成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的“龙头形”巨大洼地是为鄱阳湖盆地



2.


鄱阳湖盆地河网“纵横交错”的原因:

 

盆地周围是相对隆升的荟萃群山,庐山、九岭山、梅岭、怀玉山、黄山余脉等,从东、南、西三面将盆地包围。自群山而来的溪流汇聚于中间盆地,流水中裹挟的泥沙,也在此沉积。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地层起伏变化,最终在数十万年前,盆地地势变得南高北低,万水因此难以在此停滞,而通过北边未被群山包围的“缺口”汇入长江。于是,此时的鄱阳湖盆地上,形成了河网交错的平原。



3.


鄱阳湖的形成及演变

 

长江的变迁改变了这一状况,数万年前,长江九江段主河道从更北、离盆地更远的地方南移至如今河道上,一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,气候渐暖,江面渐高,于是在约2、3千年前江水开始倒灌入鄱阳湖盆地,大湖的形成至此开始。

 

湖面自湖口向南扩展,至西汉已形成一片南北长约45千米的狭长水域,其范围接近如今的鄱阳北湖是为彭蠡[lǐ]泽。

 

此后,受气候波动、地层起伏等影响,大湖大幅向南扩张,数十座山峰变成岛屿,大湖名称因此改变,南宋《舆地纪胜》中记载“湖中有鄱阳山,故名鄱阳湖,其湖绵延亘数百里,亦名彭蠡湖”,大湖之名从此正式变更为——鄱阳湖。

 

4.


鄱阳湖湖面及水位变化:


山河巨变、长江变迁让鄱阳湖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虽然其范围不再显著改变,但是随季节发生的湖面变化却愈发明显,鄱阳湖乃至整个江西都位于亚热带季风区,春夏季节多雨,秋冬季节相对干燥。

 

江西群山拦截往来水汽,五条大河孕育而出,赣江、抚河、信江、饶河、修水人称“江西五河”,五河流域面积高达16.22万平方千米可与江西全省比拟,它们共同汇聚于鄱阳湖,在雨水丰沛的春夏带来充足水源。

 

与此同时,正值汛期的长江江面高涨,顶托湖水,甚至倒灌入鄱阳湖。鄱阳湖于是水面渐宽,变成一汪大湖。

 

之后秋季到来,气候逐渐干燥,五河径流减少,长江水面下降,鄱阳湖水位也持续走低,相较夏季下降近十米,湖面面积从约3500平方千米降为约300平方千米,缩小了90%以上。通体一片的大湖,“破碎”成众多小湖分散四周,湖底大面积出露,湿生植物繁茂其上,宛若一幅山河画卷。此时夏季的湖中小岛也逐渐脱离水的怀抱,重新变成陆中高地,

 

此时的鄱阳湖,与其称作湖泊,不如视为五河融合成的“超级大河”,在冬日暖阳下缓缓流进长江,被人们形象地称作“洪时一片,枯时一线”。

 

年复一年,湖光山色轮回变换,鄱阳湖就此成为中国最多变的湖泊,不仅地貌频繁变化,就连这里的万千生灵也随着鄱阳湖的脉搏一起呼吸涨落。

 


评论
热度(81)
  1.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 喻卮言 | Powered by LOFTER
回到顶部 ∧